2015年1月7日星期三
嫁衣民族風 盤點少數民族傳統婚禮服飾
1、古代漢族
縱觀曆史,如今人們所熟婚禮音樂悉的漢族婚服大多為彩繡大紅吉服、鳳冠霞帔、大紅蓋頭等,其實“大紅婚禮”並非自古便有,先秦六朝則多以玄黑色為婚服主打,隋唐則起到承接作用,主張婚禮樂團青質翟衣,隱喻女子“德貴專一”,而男子則著深絳色婚服迎親。宋代開始出現紅色大袖,花冠霞帔,士則著深色或青色九品官服,為明代婚服的前身。
明代曹國大長公主朱佛女的大衫霞帔圖孝端皇後鳳冠
直至明代,漢族古代的婚服才形成了一個比較典型和成熟的造型。此時霞帔為並列兩條,深青色為主,前端剪裁為尖角並且縫合,後端平直,按品級飾以各類禽紋及雲紋等。鳳冠與宋代相仿,綴以珠翠、花釵等,不同之處為此時平民也可與九品命婦一樣使用鳳鳥裝飾。紅蓋頭沿襲宋代,僅以大紅布帛替代紅色紗羅。
2、滿族
滿族人又被稱為旗人,旗袍便是滿族女子的日常婚禮樂團服裝樣式了。古旗袍有琵琶襟、如意襟、斜襟、滾邊或鑲邊等樣式。旗袍裁剪簡單,圓領,前後襟寬大,而袖子較窄,衣襟、領口、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絛或彩牙兒,俗稱“畫道兒”或“狗牙兒”,由四片裁制,衣衩較長,便於旗人上下馬匹。滿族新娘大婚當日,挽髻成單,蒙上紅蓋頭,身著大紅繡花及腳踝旗袍,添繡花紅色坎肩,或白色綢帶假領。坎肩多為對襟式,對襟下端多為如意頭式,衣緣多鑲以豔麗花邊。滿族不講究纏腳,新娘腳著花鞋,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,走起路來,搖曳生風。滿族新郎則著紅色馬蹄袖袍褂,腰束衣帶,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,頭戴翻邊氈帽。
伊斯蘭文化和漢族文化對回族婚服的形成與變遷有著巨大的影響。伊斯蘭教主張遮蔽羞體,服飾要求整潔美觀,但不可過奢。由此誕生了男子的無簷小帽和女子的蓋頭,同時新娘婚服一般著褲裝,絕對不能裸露肩膀和手臂,即便是裙裝也須及腳踝。新娘的頭紗須遮蓋頭發、面頰及脖頸,相較日常的頭紗更為華麗,裝飾圖案也多為伊斯蘭風格。漢族文化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顏色上。伊斯蘭教推崇純淨、儉樸、自然的顏色,白、黑、綠為穆斯林服飾主要色彩。而漢族則推崇代表喜慶的紅色,受之影響,回族新娘服飾中所有的部分皆為紅色,而新郎服裝中的披紅也是漢族文化影響的典型,即將兩條紅色的綢緞披於雙肩, 並在胸前、後背十字交叉。
4、蒙古族
蒙古族部落的婚禮習俗服飾種類繁多,鄂爾多斯是如今風俗文化保留較為完整,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區。鄂爾多斯蒙古族女子婚服中最為複雜且閃耀的為頭飾。頭飾分為連垂和發套,大多選用珊瑚、瑪瑙、玉石,以及銀鏈、銀環、銀片等串綴而成。女子出嫁之時往往有分發儀式,將新娘的獨辮從正中間分成兩婚禮音樂半,梳成許多小辮,將其固定在一個圓形木頭上,墜以寶劍飄帶,此為連垂。其上頭套則分為發箍、後屏、護耳、垂飾、馬鬃、耳墜六件。整個頭部除臉面外,幾乎全被珊瑚、珍珠、瑪瑙等遮蓋,耀眼奪目。
5、苗族
苗族新娘肩上大多圍系銀飾披肩,紅緞作底,花帶鑲邊,披肩共有銀飾三層,內沿為八塊蓮瓣狀銀片;中間為橢圓形和梯形銀片,共八塊,呈兩兩對稱排列,銀片上分別制有龍、鳳、獅子、牡丹等花紋;外沿為菱形銀網,銀網由一個個的小銀圓環將小銀鏈連接而成。銀網下吊銀須,銀須分兩層,中間是小梅花,兩邊是小葉片等。一件銀飾披肩需耗銀一公斤左右。戴時短須在前,長須在後。其構造由三大件組成:前後為兩塊半圓形銀皮合成圓形,中空用細絲螺旋構成圓頂形。三大部件可以拆開。除了複雜多樣的銀質頭飾,銀項圈、銀壓領、銀胸牌、銀胸吊飾等胸飾也是苗族盛裝的一個重要部分。
博主好站推薦: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